你的位置:摩根娱乐 > 业务范围 >
苏德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黑豹”,Pz.Kpfw“豹式”坦克
发布日期:2024-08-24 01:13    点击次数:118

在整个二战期间,世界各国都将装甲部队作为了军队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各式各样的坦克也在二战这个舞台上大展身手。后世的一些军事爱好者经常在茶余饭后将这些坦克作为谈资,并热衷于通过坦克的主炮口径、装甲厚度、行驶速度等性能数据对这些坦克进行排名。然而在二战期间各国不同的国情以及战场局势极为复杂的大背景下,在综合生产速度/难度、后勤力量和驾驶员与坦克的磨合程度等方方面面,数据占优的坦克往往并不一定在战争中拿出优异的表现。

就拿我们今天的主角“豹式”坦克(Pz.Kpfw)来说,这种坦克的主炮口径足足比同一时期纳粹德国最负盛名的“虎式”坦克小了9mm,而装甲厚度方面,即使是在战争后期加厚至120mm之后依然少了60mm(最初装备时豹式坦克的装甲厚度仅为60-80mm)。但是从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来说,“豹式”坦克要远大于“虎式”坦克,因为“豹式”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最重要的是这种坦克在二战期间的产量是“虎式”的5倍左右。

一、横空出世的“黑豹”

在苏德战争打响的初始阶段,德国的坦克部队在面对苏军由T-34坦克为主力组成的钢铁洪流时显得毫无还手之力。纳粹陆军大将古德里安决定派遣一个技术团队前往前线对T-34展开调查,在一段时间的评估之后,该团队向德军高层递交了一份十分详尽的关于T-34性能的报告。而“豹式”坦克正是德军在彻底摸透了T-34坦克优缺点之后为了对抗它而专门打造的大杀器。在竞标环节中,MAN公司的提案打败了DaimlerAG,他们并没有像后者那样完全仿照T-34,而是采用了较为符合德国传统坦克设计思维:大而宽的车身上安装了坚固的炮塔,并采用了新型的悬吊系统,而这一悬吊系统使得这种坦克的车身十分高大并且拥有较大的车内空间。

虽然在刚看到这两种提案时希特勒更倾向于DaimlerAG公司,但是设计团队发现如果采用这种设计的话会导致战场上难以区分,而且需要重新设计炮塔,MAN公司的设计就没有这些后顾之忧,只需要使用RheinmetallAG公司的现有炮塔就可以了。1942年9月,第一辆“豹式”坦克原型车顺利出厂,并在军方的测试中展现出了优异的性能,完全符合德军闪电战的战术要求。在刚开始投入生产的时候,“豹式”坦克的生产专利由MAN所有,但是因为德军对其巨大的需求量,MAN放开了专利,最终由4家公司共同负责这种坦克的生产。

在制造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了很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冷却系统设计缺陷导致发动机很容易起火、履带的外沿强度不够导致极易脱落和引擎马力无法承担车身重量等,在技术人员的辛苦工作下,这些问题也在制造时逐渐获得了解决。由于前线对坦克的需求量一天甚于一天,MAN最初设计的目标是每月250辆,后来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将目标改为每月600辆,但是盟军对坦克制造工厂的轰炸以及对相关原材料的封锁导致这一目标并没有实现。二战中后期,最困难的情况下每月只有140辆产出,直到1944年才达到300辆/月,但这时的纳粹德国已经全线崩盘,再无回天之力了。

二、“豹式”坦克的结构设计特色

“豹式”坦克的整体设计可谓是简约而不简单,除了车身前方的倾斜装甲以及火炮之外几乎就是德军最常见的那种设计。在发动机方面,“豹式”安装了迈巴赫最新型的以掌控系统以及齿轮箱驱动的HL230P30V-12汽油发动机,可以为坦克提供至少700匹马力使其时速达到55km,并有能力承载43吨的坦克车身进行至少2000km的行驶,而这种发动机可以说是“豹式”坦克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盟军费尽心机对其工厂进行轰炸的主要原因。不过在全负荷行驶时这种发动机很容易出现故障,为了减少故障,设计人员在发动机上安装了速度调节器将转速控制到2500/分钟以下,不过这也使得坦克的时速下降至46km。

在承载系统方面,“豹式”坦克采用了扭力杆连接交错式路轮的设计,这是整个二战时期坦克中最为经典的设计之一,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一些影响,比如法国人战后研制的一些重型坦克上就沿用了这种系统。不过在苏联战场的冰天雪地之中,坦克的路轮经常会被冻住无法动弹,想要维修就必须拆掉最外层的路轮,变相增大了战场上的维修难度。除此之外,“豹式”坦克有着令人惊叹的越野能力,这得益于其十分精密的悬吊系统,不过这也使得每一辆坦克的造价较为昂贵且费时费力;

在控制系统方面,豹式采用了ZF公司产出的AK7-200同步齿合齿轮箱和MAN生产的单轴条掌控系统,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单个轴条来驱动所有齿轮箱,越大的齿轮其旋转半径也就越大,这使得“豹式”坦克的齿轮转动速度可以用刹车系统来收紧。除此之外,“豹式”坦克可以在不必停止全车动力的情况下按照需求停止单边的履带转动,这也是其减速齿轮装置成为这种坦克最大弱点的原因:在二战期间,德国的工业水平其实在多国中并不处于前列,他们缺少可以制造齿轮的机器。

上文曾经提到“豹式”坦克车身前方的倾斜装甲——这种经过焊接后的装甲在材料方面采用了均质钢板,其坚固程度在德军同时期坦克中名列前茅。在最初设计时装甲厚度只有60mm,但是为了顺应战局的变化,不久后就加厚到80mm(也有说法称85mm)。其炮塔外部也采用了同样装甲,并在炮塔正面安装了一个面积足够大的120mm炮盾,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在坦克的两侧,设计组也十分周到的加装了裙边(5mm),可以有效保护“豹式”不受来自敌军地面反坦克武器的侧面进攻。

三、“黑豹”的武器装备发展及使用

1门装弹量为81发的75mmKwk42-L/70坦克炮和2门MG-34(7.92mm)机炮组成了“豹式”坦克的武器系统。RheinmetallAG公司生产的Kwk42-L/70炮作为“豹式”坦克的主炮,是其在战场上大杀四方的主要原因,这款坦克炮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战时弹药供应不足的问题,所以可以使用三种不同的炮弹。虽然75mm的口径并不是同时期最大的,但是由于炮管的长度比较大,这种主炮的弹道平直且精准度高;在实战中Kwk42-L/70炮的榴弹威力要弱于“虎式”装备的L56炮,但是贯穿能力却很强,可以在千米之外洞穿所有正面护甲在140mm以下的敌方坦克(实际有能力在正常距离下击穿当时所有种类坦克的前甲),这也使其成为二战之中威力最大的坦克炮之一。“豹式”坦克装备的副武器也绝不是摆设,这两挺MG34机枪被安装在炮塔和车身上,可以在敌方步兵及空中力量出现时起到一定自保作用。

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场上,“豹式”坦克第一次展现了威力,虽然每种坦克在实战初期都会遇到一些问题,“豹式”自然也出现了履带容易受损、引擎着火等紧急情况,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豹式”因为这些原因退出了战场,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这些坦克在几天内击毁接近300辆苏军坦克。在库尔斯克战役结束之后,德国人继续对“豹式”坦克进行改良,并发明了很多围绕其作战的战术:在二战末期,德军经常会将“豹式”伪装成盟军的M-10反坦克自走炮,配合伪装成盟军部队的德军发动出其不意的攻势。二战结束之后,法国获得了50辆盟军俘虏的“豹式”坦克并装备在法军的装甲部队中,不过由于战后各国军工水平的提升,这些“豹式”很快就退役了,仅活跃在保加利亚之类的小国军队中。

“豹式”坦克在后世的评价很高,被很多人认为是二战期间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坦克,其强大的火力、十分厚实的正面装甲、远低于“虎式”坦克的造价以及十分精密的制作工艺都令人叹服,而正是因为有了累计6000余辆豹式的帮助,德军才得以在输掉多场战争、全线崩盘的情况下对苏联的反击进行顽强抵抗,并将战争拖到了1945年。不过过分精密的工艺使得这种坦克很容易出现故障:扭杆悬挂系统末端断裂、燃料泄漏导致车底裸露电缆产生静电而起火等故障似乎只有在“豹式”坦克上时有发生,并且很多小问题直到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都没有得到解决。

客观地讲,“豹式”坦克足以代表当年世界坦克制造的最高水平,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不管是在设计过程中进行的一些新技术的尝试还是战争中德军围绕其设计的先进战术,都对现代装甲作战的发展具有很强借鉴意义。

发布于:天津市

栏目分类
相关资讯